在一个以变化为主题的时代,保持包容性、与时代同步性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与其同时,尊重民族语言的规范性、维护汉语的自身血统也极为重要。
近日,重庆市部分公交车上出现的一则车身广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这则广告由湖北省利川市旅游局投放,广告语为“龙船调的故乡,我靠重庆”。不少人认为,“我靠重庆”不仅很费解,而且带有歧义。利川方面对此解释说,“我靠重庆”描述的是利川与重庆在经济、旅游等方面的深层联系,“绝无骂意”。另据报道,重庆市工商局鉴于该广告造成的强烈影响,要求相关广告公司迅速撤下该广告,但利川市方面对此表示反对,称如遭强行撤换就将起诉。
从汉语规范来看,“我靠重庆”的确语义模糊、令人费解。如果联想到网络用语“靠”的不雅含义,则这一广告语就带有对重庆人的不恭意味。无论利川方面究竟是要简洁表达对重庆的依托、依靠之意,还是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吸引眼球,这则广告客观上都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正是由于它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争议性,利川的旅游广告才会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与评议。大概正是由于传播与影响方面的“成功”,才使得利川方面坚持使用这一广告而不舍得撤换。
“我靠重庆”广告通过正规的审批程序得以投放,如果要将它撤下来,就必须依据正当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程序。以现行《广告法》衡量,“我靠重庆”最可能涉及的“罪名”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但如果要坐实这两点,就必须论证相关字眼作为网络用语的不雅含义。如此细究起来,也就不难发现,利川和重庆围绕一则广告所产生的龃龉,实际上事关汉语在商业和公共传播领域的规范化使用。如何对待民族的语言,如何对待语言的嬗变与演化,实际上是隐藏在这个热门话题中的核心议题,只不过它更容易被忽略而已。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范围广、在接受方面又带有某种强迫性的媒介,历来都被一些人视为侵害语言纯洁性的“罪魁祸首”。很多广告的创意者也热衷于以双关语引发争论,从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手机短信、微博等交流工具的普遍使用,大量缩略、“创新”、转借的新词也出现在公共视野,进而成为坊间的流行语汇,从而对传统的语言规范形成冲击。网络新词与广告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合流,则不仅会造成大众沟通方面的陌生化,也会对民族语言的更新与持守带来多重影响。实际上,一个社会对待语言变化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的文化态度。墨守成规固然行不通,刻意迎合流俗也不对。这种纠结与困局,已经成为很多文化大国都面临的现实问题。前不久传出消息说,英国最负盛名的、以维护英语纯洁性为己任的“女王英语协会”行将解散,其主要原因就是未能抵挡舶来的美式英语和网络用语的冲击。
在我们社会里,语言及其规范化所面临的冲击或许还不至于那样严重,但围绕语言使用的争拗也经常出现,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压力也始终存在。在一个以变化为主题的时代,保持包容性、与时代同步性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与其同时,尊重民族语言的规范性、维护汉语的自身血统也极为重要。建立起一种符合现代人思维习惯,而又符合文化传统与公序良俗的语言规范,并将这一规范运用到公共话语空间,成为文化传承与建构的重大课题。也只有确立了语言规范与社会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像“我靠重庆”这样的问题广告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处置。
上一新闻:全球最大广告公司CEO称Facebook广告表现不佳
下一新闻:高炮户外广告设计制作和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