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是否还有校园网贷的身影呢?
8月18日,法治周末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的地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记者在海报宣传栏、图书馆、宿舍楼、食堂电梯甚至自行车摆放区逗留观察,除了一些考研海报和送餐小名片,并未看到其他的广告。
难道校园网贷真的从高校消失了吗?
“没有!现在是暑假,当然看不到了。平日里经常有人发传单,在食堂、电梯里贴小广告,甚至还有绕过宿舍管理员,跑到宿舍里发的。”北京语言大学大四学生真依(化名)提起校园网贷,立即对法治周末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不过最近两个月确实少了很多。”
真依表示,平日里所见一般都是分期购买iPhone、单反、电脑等广告,或者是打白条消费的广告,至于裸条贷款一类的小广告,自己则没见过。
而人民大学的大一学生刘帅也表示,自己第一学期在学校的涂鸦墙、卫生间都见过校园网贷的广告,第二学期就几乎再也没见到了。
“可能是学校重点进行管理了吧。”刘帅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真依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校园网贷大多聚集在网上。
法治周末记者在百度贴吧中搜索校园贷,结果出现的是清一色的校园贷小广告,上边写道:“大学生贷款,没有任何前期费用,加QQ:××××××。”随后记者在QQ群搜索“大学生贷款”“校园贷”等关键词,也立刻出现上百个结果。
记者随机加入了一个300多人的大学生贷款群,只见这个群里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发布贷款广告,“只要身份证就能放款”“学生成人都可以”“全平台下款”等字眼不断在眼前跳动。
之后,记者以大学生需要贷款为由咨询了其中一位放贷人员,对方表示能帮忙从所有的网贷平台贷出钱,学生只需要提供实名制认证的手机号、身份证、学生证、学信网(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账户,银行卡号,再填一份个人信息资料表,签字后拍照发给对方,当天贷款就能到账。之后借款人会收到说明还款方式和利息的短信,借款人按照操作进行即可。
据介绍,从提交资料到放款再到还款,全部步骤都在线上完成,借款人无需下载任何网贷平台;而放贷人员所收取的费用,是贷款数额的百分之十。
这位放贷人员表示,自己最多能帮忙贷出十几万元:“各个网贷平台同时去操作,十几万元不成问题。”当记者问对方是如何通过这些网贷平台的审核时,对方只表示有合作,其他不愿多谈。
当记者还要问其他问题时,对方警惕起来,不再回应。
校园网贷之所以无处不在,根源在于大学生有庞大的需求。在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中,通过对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一半来自网络贷款。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曾表示,校园网贷治理工作有五项难点:一是大学生数量众多、人群分散;二是大学生的金融知识相对薄弱,法律意识淡薄;三是针对大学生的金融产品金额小,不易发现;四是出于要面子等原因,很多问题被掩盖;五是校园相对而言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很多信息无法传递。
他认为,要做好校园网贷产品及监管工作,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金融监管应该组织化,银监会、金融办、教委、学校都应该重视该项工作,形成机制,分工协作;二是金融监管应该立体化,发挥日常监管、数据统计预警、线索悬赏举报等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三是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首位,重视法律法规、重视隐私保护、重视危机救助、重视知识普及;四是应鼓励和扶持传统金融机构重视大学生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建设;五是金融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构成风险防控网络。
上一新闻:女排赢了,广告赞助商也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