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国广告 与民国名人 作者:由国庆 出版者: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如果站在单纯的文化视角上看,广告其实一直起着引导潮流与风尚的作用,其中尤以书籍广告得风气之先。
若说现代社会进入了广告时代,想必不太夸张,且不说大街小巷的广告招牌触目皆是,即便是一般小区的楼道内,也常常涂写、张贴着各种各样的小广告——广告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国庆先生以收藏和研究老广告闻名,自称“凭借老广告与旧风俗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犁着自己的那一小片田,苦乐自知。”他新近推出的《民国广告与民国名人》,即是一部有关民国时期老广告与名人之间关系研究的专著。
顾名思义,所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之意。正像王稼句先生所说的那样,既有集市贸易,广告就应运而生,一是招幌,二是市声——古人在店铺外挂的幌子,小商贩走街串巷时的吆喝声——比如,楚人鬻盾与矛者所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以及“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说白了,都是广告。这可以说是今日广告之滥觞,然而,真正使用“广告”一词,却是清末。1907年,清廷《政治官报章程》的创刊,才标志着“广告”之说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由此可见,广告在民国走向产业化与专业化的道路并非偶然,时也,势也,固然都是成就民国广告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而民国名人对于广告业的推波助澜,无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与广告相关的名人逸事不胜枚举,在由先生笔下,我们既可以看到孙中山等伟人政要的名字,也可以看到梁启超、鲁迅、胡适等这些文化巨匠的名字,另外,还有书画名家、演艺明星、商界闻人,他们的事业与荣耀,他们的努力和成功,无不与广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善于宣传,善用广告,正是民国名人经营个人事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民国广告的现实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其涉及范围并不局限于商业销售一端,举凡革命宣传、抗战动员、征友征婚……均可借助广告之力形成一定的声势,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比如青年毛泽东以《征友启事》寻找革命同道,章炳麟登报征婚,公开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安住大药房巧借孙中山的标准照推销驱蚊香和灭臭虫药等等。
如果站在单纯的文化视角上看,广告其实一直起着引导潮流与风尚的作用,其中尤以书籍广告得风气之先。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大都与书籍广告结下不解之缘,鲁迅在其编辑生涯中曾经写过不少书籍广告,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放在他的杂文中不仅毫不逊色,反而同样的尖锐犀利、深刻有力;叶圣陶的书籍广告就像“微书评”,谈人论世,均有一针见血、切中肯綮之妙;老舍的书籍广告虽然是推销自己的新书,却写得既风趣,又幽默,流露出一股浓郁的“京味儿”;巴金的书籍广告感情深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这些文化名人虽然均有传世之作,而他们写下的书籍广告则无异于一篇篇隽永的小品文,其文字本身既传递出思想的声音,又散发着美文的馨香。
民国广告业的发达其实是与民国时期深厚的人文底蕴分不开的——民国名士的端庄、率直、坦荡,开明有风度;民国名媛的娴雅、温婉、含蓄,雍容有威仪,大抵都离不开人文底蕴的支撑与滋养。相比之下,当下广告业之恶俗不堪,恰恰是人文底蕴缺失的缘故。正因如此,由先生才会说,星光熠熠的“民国范儿”或诞于晚清,或生在民初,归根结底,乃是因为彼时“民气相对开明自由,文化的气脉也没有断掉”。诚哉斯言!
下一新闻:争在移动互联入口 Wi-Fi广告业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