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广告: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含蓄暴力
作者:上海广告公司
来源:www.sh1c.cn
日期:2014/2/13 9:11:03
点击:1361
属于:行业新闻
春节期间,国内征婚网站百合网的一则广告成为众矢之的。广告中,女主角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有一位关心她婚嫁的外婆,年复一年都在问她“结婚了吧”?但她始终没找到结婚对象,直到外婆躺到了病床上。这天,广告中的女子决定不再挑了,“今年一定要结婚,哪怕是为了外婆”。视频的尾声,穿着婚纱的女子牵着一位男士,守在外婆的病床前,眼中噙着泪花说,“外婆,我结婚了”。
百合网选择了央视三个频道,10个卫视频道,大规模投放了该广告。广告出街后的反响则令制作者始料不及。微博上还有网友发起了“万人抵制百合网”的活动,位列热门话题榜,优酷上的广告已经被点击几十万次,网友跟帖毁多于誉。各种吐槽搞笑的改编版本也在网络上流传,我看到其中最令人喷饭的一则,显然改编自著名童话《徐帽》。在漫画中,外婆逼婚逼得太紧,徐帽只好给大灰狼打电话:“大灰狼吗,我这里有一只外婆。”
创意者接受采访时强调广告走的是“情感路线”,“让年轻人在亲情与爱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广告故事的结局,穿婚纱的女子结婚给外婆看,亲情打败了爱情镜头吝啬到观众连新郎长什么样都不知。因而,女子跟谁结婚,那个人好不好,结婚当事者的信息无足轻重;唯有满足亲人心愿,“外婆终于笑了”最重要。
概括起来,为了增加网站业务,推广产品,广告传达的关键信息是“不孝有三,不婚为大”,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现代变体。“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难怪徐帽会想,“外婆被吃掉,那该多好”。独身者的心理压力因春节家庭团聚而抵达临界点,各种不堪重负的逼婚和不情愿的相亲,广告中以亲情、期待和责任来包裹的泪谏与死谏,那是多么令人熟悉的场景。广告表演的夸张方式增加了其传播速度和令人厌恶程度,一代被逼婚者集体性的愤懑情绪,终于找到一个火山喷发口。
反广告/反逼婚者的迅速集结,来源于生活现实与广告鼓吹的意识形态碰撞时带出的交集感应。我觉得,这种广泛存在于中国人家庭和人际关系领域,日益被年轻一代反感和反抗的对象,姑且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含蓄暴力。说含蓄,因为它以“爱”、“关注”、“好心”的面目出现,如影随行。
假如我们把“家庭暴力”定义为出现于私领域的显性暴力,那么,以亲情、关爱为名义出现的,我姑且称之为“情感暴力”的最大特征和力道,正在于它的含蓄。“结婚了没有”、“生孩子了没有”,后面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你不正常”、“你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你不孝有罪”,这种情感勒索和施威不像显性暴力,没办法拒绝,没办法“预防”、没办法投诉,也没有办法颁布人身保护令让你远离压力,警察不管、法院不管,它还有社会和文化比如广告背书,简直永无宁日除非外婆被吃掉。
这种代际对峙的局面反映出畸形的家庭和亲子关系。广告给年轻人添堵,反弹的同时可能也带来老一辈人的疑惑不解。“老来有伴”、“看到别人有儿孙就很高兴”,“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善意的提醒和催促,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只能说,经过20世纪初告别包办婚姻、实行自由恋爱的浪潮洗礼,强制异性恋标准的婚恋模式从“家法”模式过渡到“人情”模式,“他律”隐没,由“善意”代替“惩罚”,以含蓄劝进的方式,让不符合“正统”者“自律”,正是此含蓄暴力最大特色。
年轻人尽可以抗议屏幕上的魑魅魍魉,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反抗能走多远,能否奏效,不容乐观。在由百合网广告引发的这场争论中,让人遗憾的是,鲜见老年人假如也有人认为广告中的外婆不代表自己和所有老年人的话,站出来支援含蓄暴力的受害者。可以想见,很多老年人自己就是含蓄暴力的受害者,其动荡的个人生活史,本就是当年“外公”、“外婆”不断逼婚的不幸产物。
要找到含蓄暴力根源加以铲除,有赖于为整个社会的婚恋故事提供更多版本,为人们的婚恋想象力和选择提供更多资源,如此说来,就不仅需要外公外婆的爱和幸福,也有独身者、单亲家庭、同性恋者组建家庭的爱和幸福。把生活的复杂性揭示出来,让人们知晓各种选择的后果并鼓励承担责任的选择,才是以婚恋为主打的企业和从业者制作相关广告时应遵从的原则。